内容摘要:黄埔港:从未与世界失联港口是海洋上人员往来的驿站,运载着旅客与货物的商船在此间往返,既传输物质,也创造情谊、催生精神、培育文明。柯拜船坞:近代造船业开端商贸往来之余,能够进一步满足逐利野心的,则是产业的深入。在偌大的造船厂内,需要导览的带领,才能找到一处水域,桥边立着的牌子写道:1851年,苏格兰人约翰·柯拜在泥船坞的基础上建造了花岗石质的柯拜船坞,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石船坞。1863年,船坞公司转卖给怡和洋行等财团,柯拜船坞的历史就此结束,但它带来的深刻影响却远未终结。南海神庙:千年远航守望者在古代,出海远航的人们总要祈祷海不扬波、一帆风顺,海神成为人们的精神崇拜。
关键词:船坞;南海;黄埔港;神庙;商船;哥德堡;故事;造船业;远航;港口
作者简介:
中国幅员辽阔。穿越广袤西土的丝绸之路上叮叮当当的驼铃声,拉响了沿途的丝路文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我们不禁回望,去找寻那散落于历史中的丝路故事。
这一次,我们走进广州市黄埔区——一个近1500年来从未与外界失去联系,即便在清末闭关锁国时依旧顽强生存的“一口通商”之地,倾听它与世界对话的光阴故事。
黄埔港:从未与世界失联
港口是海洋上人员往来的驿站,运载着旅客与货物的商船在此间往返,既传输物质,也创造情谊、催生精神、培育文明。而古代港口的选址,多是靠上天的恩赐。
珠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外国商船乘西南风来,随东北风去。季节性的互市逐渐繁荣,加上临江靠海之利,广州逐渐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据唐人贾耽记载,5世纪前后,中国的海舶从广州扶胥港起航,经长洲,历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直抵伊拉克的巴士拉。黄埔港在历史沿革中成为丝路交易的重要节点。
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了江、浙、闽3个海关,只剩广州一口通商,后又将黄埔港定为外国商船唯一停泊口。黄埔港,成为彼时中国与世界联通仅存的窗口。
今日抵达黄埔港,再难想象一国之商贸唯此一港的场景,但10年前一艘商船回归黄埔,场面盛大,颇有点时空穿越的味道。
这艘船名为“哥德堡号”。1739年至1742年,曾3次从瑞典远航来到中国,带来棉花、檀香、胡椒、生铅、羽纱、毛坯、西洋参等商品,带走中国的茶叶、土布、生丝、丝织品、瓷器。
但就在第3次返程途中,“哥德堡号”不幸触礁沉没,从此,它与大量货物长眠海底。直到1984年,瑞典一次民间考古活动发现了海底的“哥德堡号”残骸。一同发现的,还有海上商贸的历史情谊。1993年,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开始筹划仿造“哥德堡号”;2006年,哥德堡号再次抵达广州港。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象征中美贸易往来的“皇后号”,英、法、荷、比一艘艘满载的商船……历史深重,而前路漫漫,黄埔港延续着中国与世界的商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