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颁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以及“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环节;瓶颈;制造业;美国
作者简介: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颁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以及“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2015年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之际,专程考察了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称赞中国装备“大块头有大智慧”,强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都在制造业,并希望中国企业要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要机遇,瞄准市场需求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闯出世界品牌。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约束条件趋紧
一是外部市场环境和需求条件持续恶化。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将制造业回归本土提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替代和挤出效应,导致中国制造业出口严重下滑。同时,由于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外商在华投资规模也呈持续下滑态势。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承受着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随着传统制造业加工和组装基地以及外资企业代工厂陆续迁移到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不少地方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的潜在危机。
二是本土制造技术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大背景之下,本土企业虽然参与了跨国公司提供的一些配套业务,但并未真正获得跨国公司先进的核心技术,并且加工贸易出口的承担主体仍然是外资企业,甚至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还出现了技术的逆向外溢现象。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撤离以及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外迁,一些制造业集聚程度原本比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存量制造业务在流失,另一方面新的产业业态和制造业技术光谱尚未形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断档和技术碎片化现象。
三是制造业的资本泡沫化程度愈演愈烈。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些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虽然经营利润相当微薄,但为中国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作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很多制造业企业在高利润诱惑下竞相投向房地产业,而对企业后续的研发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等核心环节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产业资本不断流出制造业部门,进入虚拟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领域,导致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退化和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的严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