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该战略的全面推进可能会使中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由互补转向全面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竞争”格局——发达国家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领域的竞争,我国应尽早制订相应的预案来应对。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竞争;制造业;格局;高端
作者简介:
2009年美国提出的制造业复兴战略,已初见成效。美国制造业呈现回暖迹象,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趋稳,而且产业结构以高端制造为显著特征。该战略的全面推进可能会使中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由互补转向全面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竞争”格局——发达国家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领域的竞争,我国应尽早制订相应的预案来应对。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损害经济持续增长
其一,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逐渐向海外转移,美国重点发展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制造业不断萎缩,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全球影响力衰减,使美国重新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
其二,制造业空心化阻碍科研创新。《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项目战略计划》(2016)显示,制造业占美国私人部门研发投入达75%,雇佣了全国2/3的研发人员。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制造业近20年来大规模向海外转移,不仅减少了国内就业岗位,而且严重损害了美国本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美国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在全球所占比重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其三,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失业率提高。许多经济学家曾预言,所有失去制造业岗位的人都将被容量无限的服务业所吸纳。但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美国却并未看到总就业人数的净增长,相反,由于制造业的衰退,总体就业量出现了减少。以2001年为例,美国服务业部门就业人数增加了525.2万人,制造业部门就业人数减少538.3万人,非农就业人数下降2%。由此可见,服务业并不是一个无限的劳动力就业池,不能完全解决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重振制造业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正式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推出了一系列“制造业复兴”的政策措施。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美国制造业呈现出回暖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