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刘志彪告诉记者,我国制造业企业过去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攀升,正在致力于重构全球价值链,即从为国际代工逐步转变为以中国的内需市场为出发点,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基本格局。针对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刘志彪提出了几条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即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同时,运用一切手段鼓励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如在进口设备一次性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可以按倍乘的比例进一步给予抵扣,以及实施技改全额贴息。“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业的顶梁柱,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应当大幅度提高制造业技术工人的待遇,实施首席技工制度,并鼓励他们持有企业股份,跟企业共命运、同成长。
关键词:制造业;刘志彪;品牌;中国;创新;升级;企业;提高;李克强;形成
作者简介: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指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针对如何振兴中国制造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志彪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从指导理念、战略取向、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十条建议。他提出,振兴中国制造业,首先要抑制虚拟经济尤其是房地产业过旺、过火趋势,让实体经济企业能够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这是实体经济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更是走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基础。他表示,中国制造业不改革创新就难有出路。
形成国家价值链
“中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在,我国制造业规模很大,但高精尖产品占比较低,部分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不过,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即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刘志彪告诉记者,我国制造业企业过去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攀升,正在致力于重构全球价值链,即从为国际代工逐步转变为以中国的内需市场为出发点,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基本格局。
在具体做法方面,他建议,鼓励中国制造业企业从全球价值链底部开始升级,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几个重点城市构建企业总部,据此对外适度转移生产、加工、制造环节,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在开拓内需中形成国家价值链。
“这一机遇可以把中国丰富、有竞争力的产能逐步转移,从而促使产业向高端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刘志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