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发现到命名:二里头遗址逐渐广为人知1959年,古史专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研究员徐旭生,率领科研人员来到洛阳,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夏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并不限于二里头一处,除二里头遗址之外,河南登封玉村遗址、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等400多处,也被认定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半个多世纪发掘和研究:依旧任重道远自1959年二里头遗址发现以来的50多年中,除了曾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中断数年之外,二里头遗址的钻探发掘工作持续不断,共进行了60余次(以春夏、秋冬各为一个发掘季度)的发掘,累积发掘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占二里头遗址总面积的1%强。在洛阳—登封—郑州一带,又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王城岗遗址等众多遗址。
关键词:里头遗址;发掘;里头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偃师;考古研究所;发现;学术;宫殿
作者简介:
一次半个多世纪前的调查,一篇仅有9页多的调查报告,掀开了有关二里头遗址这块“学术圣地”学术史的第一页。
56年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不断产生令人惊喜的成果,而围绕着二里头出现的诠释与论争,也都深化与丰富了对早期中国的认知。
从发现到命名:二里头遗址逐渐广为人知
1959年,古史专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研究员徐旭生,率领科研人员来到洛阳,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夏文化遗址。此前,他曾经担任过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中方队长,写出了《徐旭生西游日记》,还曾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的传说时代,发表了《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
这次途经洛阳调查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由徐旭生执笔的《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一文,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经过和范围等有如下初步判断:“二里头遗址在偃师西偏南9公里,洛河从北边流过。遗址在村(二里头村)南……村南路旁断崖间见有不小的灰坑。距约半里余,1958年因掘地发现陶片很多,我们采集的有尊、罐、鼎、豆等器,石斧5,骨锥1。据估计此遗址范围东西约长3—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对于遗址的文化性质、内涵等,他提出:“这一遗址的遗物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乾沟的遗物性质相类似,大约属于商代早期……如果乡人所说不虚,那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
这一重要发现,迅速得到普遍的关注。此后,学者对于二里头遗址的认识,逐渐突破、改写了徐旭生的初步估计。
二里头文化遗址并不限于二里头一处,除二里头遗址之外,河南登封玉村遗址、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等400多处,也被认定为二里头文化遗址;而且其发现也并不始于二里头。1953年,河南登封玉村遗址已被发现,但当时并未被确认为一种新发现文化遗址。直到规模更大、更为典型的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发掘和研究,学界才以“二里头”命名了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