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西方需要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近日,牛津大学的拉纳·米特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2013年,米特的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出版问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早在2001年,一些西方学者便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的抗战经历与贡献,对其中社会大众所遭受的苦难尤为关注。加拿大学者戴安娜·拉里、美国学者史蒂芬·麦金农和萧邦奇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社会大众的苦难之于抗战胜利的意义。
关键词:难民;萧邦奇;中国;日军;抗战;战争;苦难;武汉;战局;苦海
作者简介:
“西方需要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近日,牛津大学的拉纳·米特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2013年,米特的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出版问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早在2001年,一些西方学者便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的抗战经历与贡献,对其中社会大众所遭受的苦难尤为关注。加拿大学者戴安娜·拉里、美国学者史蒂芬·麦金农和萧邦奇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社会大众的苦难之于抗战胜利的意义。
被遗忘的深重苦难
在《伤痕:战争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一书的前言中,拉里和麦金农开诚布公地指出,一方面,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二战暴行的含糊态度令人失望。另一方面,西方社会仅知道广岛、长崎核爆炸给日本人带来的痛楚,却较少知道长达八年的侵略战争加诸于中国人民的苦难;张纯如(Iris Chang)笔下的南京浩劫只是冰山一角。出版《伤痕》一书的目的在于揭穿谎言、借口、漠视和遗忘。
社会大众的苦难本应是抗战研究的重中之重。萧邦奇在《苦海:日军侵华战争中的难民》中写道,“恫吓中国的老百姓、实施恐怖统治才是日军制定的战胜中国的核心策略”。空袭、屠杀、强奸则是恐吓威胁的手段。两国军队的一场场正面交锋虽然惊心动魄,却不能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遗憾的是,现有的中外抗日研究大都聚焦于军事斗争与政治角力;普通民众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往往被一句“伤亡惨重”草草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