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对于中国来说,当下存在三大舆论场: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境外舆论场。这三大舆论场经常处于失衡状态。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化顶层设计,打通内宣与外宣、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鸿沟,采取了一系列密集的动作,意在改变失衡的舆论格局。
三大舆论场
官方舆论场主要是执政党和政府主控的舆论场。支撑官方舆论场的主要是由执政党和政府办的媒体,包括党媒、党刊、党台以及官办网站,各地党委和政府办的媒体,以及市场化媒体等。“党管媒体”在官办媒体中体现最为明显。官方舆论场正是由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官办媒体支撑的。
民间舆论场是国内舆论场中的另一片舆论江湖。民间舆论场的迅速崛起,对官方舆论场形成了巨大冲击,瓜分豆剖官方舆论场,严重冲击了官方舆论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早在互联网没有席卷中国舆论场之前,民间舆论场未形成规模,处在散乱、隐性状态,自生自灭,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未能形成冲击,或者说,中国舆论场完全由官方舆论场垄断,“一股独大”。但互联网全面渗透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之后,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后,每个舆论主体都有舆论“在场”的机会,每个传播节点不再是孤岛式的传播死角,而成为互联网“天罗地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激活了每一个传播主体的表达活性。由这些无数传播节点编织起来的舆论网络构成了民间舆论场的“河床”。
境外舆论场是相对国内舆论场而言的。在全球传播时代,中国舆论场格局不再局限于境内,境外还有广阔的舆论“公海”。从理论上说,境外舆论场由遍布全球的各个舆论板块聚合而成,实际上,在传播权力分配不平衡的全球传播场域中,西方发达国家主宰传播议程,掌控舆论议题话语权。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议题已经进入国际传播议程,经常成为国际舆论场域的焦点话题。有知名国际媒体开设中国专栏。比如,《经济学人》设立了中国专栏,这是这家媒体继“美国专栏”、“英国专栏”之后开设的第三个以国家为主体的专栏。由此可见中国话题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地位。境外舆论场的传播主体还包括境外华文媒体,同时包括台港澳三地的媒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