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几乎在城子崖遗址发掘的同时,梁思永主持发掘了河南安阳后冈遗址,发现了著名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叠层,从而首次在地层学上确定了仰韶、龙山和殷商三个文化的相对年代,显示出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给予“中华文化西来说”以严重冲击。在张学海看来,探索都城必须首先确定中心聚落,目前海岱文化区大多数聚落群体的中心聚落是不明确的,但是城子崖的中心聚落群体比较明确,它在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的中心聚落就是城子崖相应的城。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是焦家聚落,位于城子崖龙山文化城以北仅5000米,其中心聚落地理位置如此稳定,特别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可能相延续的情形十分罕见,使城子崖聚落群体的学术价值倍增。
关键词:城子崖;遗址;发掘;中国;岳石文化;考古;龙山;中心聚落;学者;城址
作者简介:
从泉城济南出发,汽车沿着公路东行近1个小时,即可到达章丘市龙山镇,镇东边、济王路北侧,有一长方形高地,远远望去,宛若城垣,名曰“城子崖”,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矗立其中,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发现地。
20世纪30年代,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与红陶文化迥异的黑陶文化(后来被称为“龙山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城子崖也获得了中国考古学圣地的殊荣。而今天,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城子崖第三期考古工作已经启动。日前,记者赶赴城子崖遗址现场,探寻史前文明留下的印记。
一次不经意的伟大发现
城子崖遗址总面积为20余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包含有龙山、岳石、周代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1928年春天,当时年轻的考古学学者吴金鼎在去往汉代平陵城遗址做野外考察时路过龙山镇。经过城子崖时,吴金鼎不经意地回头一望,竟然给予中国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学的发展以重要影响。
吴金鼎如此记述遗址的发现情况:“先自北端而登,至台西边之高崖下。沿崖南行。见火烧之遗迹,红土堆积甚厚。……崖上之灰土包含层极为显著,中含陶片石块及贝骨等物,颇与吾人所常见者不同。未几,掘获骨质之锥二枚。其制造之粗糙颇足代表其年代久远。”“自此以后,余始确切认定此遗迹包含层所蕴含之重大意义。……认明此龙山遗址,确为新石器时代之一村落。”
1929年夏秋之间,吴金鼎先后四次前往龙山镇附近详细调查,确认城子崖遗址的灰土层“为龙山文化之最古层”。城子崖遗址发现之后,很快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们的注意。1930年11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组建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并确定了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计划。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在《从中华文化来源到中华文明起源——城子崖考古述评》一文中指出,在1930—1931年的两次发掘中,共开掘探沟89个,合计发掘面积1960平方米,并绘制精密坑位图,发掘后期运用现代考古学基础之一的考古地层学理念,按照土色土质进行发掘,绘制了地层图。发掘获得了重大成果,揭示了上下两层两种文化。
不久之后,黑陶文化被称为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名称也长期沿用)。在揭示两种文化的同时,当时的考古学学者还发现了两座城址,即下层的黑陶文化城和上层的灰陶文化城,他们认定上层的灰陶文化城是商周城。1934年,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出版发行,这是中国首部田野考古专刊,开创了中国田野考古专刊的基本体例。
而今在城子崖遗址,仍然能够看到80余年之前考古工作者留下的探沟,如今专门用于保护探沟的建筑物覆盖在探沟之上。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子崖考古工作队执行领队朱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考古学学者工作过的地方,随着锈迹斑斑的大铁门的打开,数米长的探沟出现在眼前,拾阶而下,在探沟底层沟两边的横截面上,数条延续数米长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