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记者的家乡阳新县是湖北为数不多的集老区、贫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县,全县山脉纵横,交通不便,水利、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稍遇天灾极易返贫。从1989年被列入国家贫困县以来,至今仍未“摘帽” 。
关键词:扶贫;贫困县;摘帽;精准;阳新县
作者简介:
记者的家乡阳新县是湖北为数不多的集老区、贫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县,全县山脉纵横,交通不便,水利、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稍遇天灾极易返贫。从1989年被列入国家贫困县以来,至今仍未“摘帽”。
记者春节期间回到家乡,了解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阳新县的“精准扶贫”初显成效。2015年贫困村新发展特色农业项目89个,全县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6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1个,安置贫困户富余劳动力近万人。
摸清家底 结对帮扶
“精准扶贫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贺东航表示,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致贫原因等因素,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措施,做到“谁贫困就扶持谁”,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为摸清家底,阳新县采取农户申请、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开公示、镇村联审、严格审批“六步工作法”,对全县贫困人口全面开展再识别、再确认,全面了解各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和主要致贫原因。把2800元低保线作为贫困线最终界定标准,实现在贫困线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双线合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因病、因学、因灾、因残4种特殊困难和较大支出因素,将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而实际生活困难的人口一并纳入扶贫对象。据悉,摸底后,2015年初,阳新县有98个贫困村、11.47万贫困人口。
为确保3年内如期实现脱贫,该县按照“问题导向、分类施策、靶向治疗”的原则,确立了“四帮到户、六保到村、产业四带”的扶贫思路。同时实行了“三包六定”的结对帮扶措施,即领导包镇、科局包村、干部包户和定对象、定责任、定规划、定措施、定考核、定奖惩。“更重要的是‘带着感情去帮扶’,将致富措施用准,将自己的能力用足,促使内因的动能释放,构建起内外协同的发展机制。”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