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保持“APEC蓝”的愿望与努力,是北京这个已然吸引了215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进行“瘦身”和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但由于行政的分割、要素流动不畅、区域差距扩大,北京城市范围和城市人口数量快速扩张,患上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
其中重要原因,是京津冀三省市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解释道,北京因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投资的吸引力巨大,不仅吸引了众多银行和大企业总部,而且也吸引了一些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超过河北许多地级市,北京呈现出“虹吸效应”。由于企业的集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导致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城市范围不断向外蔓延,交通越发拥堵、环境持续恶化。
6月1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公布。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三地将共同编制跨区域规划。
“北京”搬出北京,一是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河北、天津;二是将北京市职能部门搬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规模达155平方公里。这两个方案,代替了原来为缓解“大城市病”而进行的“摊大饼”式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北京市出台了严格的“负面清单”。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一项一项地作了备注,新的不再审批,旧的逐渐疏解、转型。
一个典型案例是“首钢模式”。“一个扁担挑两头。一头是钢铁,一头是服务。”一位首钢员工告诉记者,8.63平方公里厂区,如今已转型为产业创新园区。老首钢的钢铁功能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全部搬到了河北省曹妃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或者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北京企业,也希望北京市政府能给予他们首钢的政策:产业疏解出去,原来的厂区产权留给我们。
“这还要看具体情况。”文魁说,不是所有需要疏解的企业都有首钢那样处在相对偏僻处的整片厂区,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像首钢这样找到恰好合适的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