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就业;远征;宏观政策
作者简介: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分析,中国当下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按照中国城镇化率增长每年1%—1.5%的速度,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会持续10—15年。在此期间,中国经济需防范硬着陆风险。
首先,经济增速相对减缓,会不会导致失业问题严重化?“我们观测结果有两个方向。一是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数量在下降,就业压力不像过去那么大。二是经济结构在发生转变,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强了。”曹远征说,2010年单位GDP增长伴随着120万个就业机会,现在的数据为近200万个。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创造的就业点来讲,大概每年有1000万个就业机会就能够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这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在6%以上,每年就能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而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倍数是1.1,即110个工作岗位只有100个人在寻找。
其次,中国过去投资驱动靠负债进行,现在去产能、去杠杆能否奏效?“从我们的调研与分析结果来看,就业基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样就会腾出更大空间进行去产能、去‘僵尸企业’。”曹远征认为,去杠杆、去产能不能同时进行。要先把“杠杆”支住,利用这个时间为去“僵尸企业”、去产能创造前提条件,然后再考虑怎样去杠杆。这样的安排,是宏观调控框架中有顺序的“优先选择”。
曹远征总结道,在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增长和就业是首要目标,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次要目标。为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宏观政策调控主要针对出口和投资,通过鼓励出口增长拉动投资增长,或直接推动投资增长;为更有效地刺激出口增长和投资增长,在政策组合中,可以非市场化的、具有结构效应的财政政策为主导,作为辅助性的货币政策也以非市场化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