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虽然天下到处都一样美好,但是,如果你到过四川的乐土,如果你走过那古老的石板台级,高低蜿蜒,绕过水田,穿过松林,穿过飘荡的白云,在你半睡半醒的朦胧时候,就会在你心头涌现,引起你的一片怀乡之情。”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四川的道路》一诗中,回忆起抗战时期在四川考察中国学术机构时走过的道路写的一段话。
抗战时期有许多外国学者来华工作,李约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近年来,记者在探访抗战内迁学术机构旧址的过程中,常能发现70多年前李约瑟科学考察留下的身影,无论是在“名都繁邑”还是到“僻区隩壤”,总与他“相遇”,不知不觉中仿佛是在重走李约瑟的考察之路。除了四川和重庆,1943—1945年李约瑟还探访了当时云南、贵州、甘肃、广西等地的学术重镇,可以说这是一条抗战时期科学考察中国内迁学术机构的“李约瑟道路”。这条路上的许多地方是很艰苦的,但李约瑟写得很诗意,这是因为他对学术充满了兴趣,对中国充满了感情。
无论是对中国学术史而言,还是对他个人的学术生命而言,李约瑟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考察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第一,由于其工作性质,李约瑟系统地对中国内迁学术机构作了访问,并且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中国科学》、《科学前哨》等论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合编出版了《李约瑟游记》),可以说是最好的“学术报道”。研究者表示,这是李约瑟在近3年的实地考察、访问约300个文教机构、与1000多名学者交谈而获得的抗战时期中国科学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抗战考察深化了李约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后来引发学界争议的“李约瑟难题”,还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做好了准备。在成都华西坝,李约瑟参加了东西文化学社,这与他致力于架设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