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其丰富的遗存类型和完整的格局、规模,解释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丰富信息。有学者赞叹说,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文明历经四个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科学报》:良渚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发生、发展和扩展过程?从其1000多年的社会发展状况看,我认为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其发展早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文明的前夜,文明的基础因素不断积累,但当时还没有古城,没有出现大的玉璧,玉琮还较为简单,没有人像纹饰。良渚文明与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区别在于良渚文明主要以小区域的形态、以家族统治的形式存在。距今5000年的这些中华文明,是早期的一种区域文明,比如良渚文明、红山文明、陶寺文明等,但以某个区域为中心的文明还没有形成。
关键词:遗址;中华文明;玉器;古城;良渚文明;起源;中华五;发掘;从良;陶器
作者简介: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其丰富的遗存类型和完整的格局、规模,解释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丰富信息。有学者赞叹说,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围绕良渚文化的总体情况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
遗址发掘研究经历三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主要经历了哪些不同的阶段?分别有哪些典型的遗址和成果?
朱乃诚:这一问题涉及对良渚文化研究史的认识。现在我们提良渚文化,对其认识都是随着遗址的不断发现而逐步加深的。
从时间上看,良渚遗址发掘、良渚文化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1973年以前是一个阶段,1973年至2007年是第二个阶段,2007年之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有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1973年开始认识良渚玉器、1984年开始认识高台贵族墓地、2007年之后认识良渚古城。
第一阶段,对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研究处于零星时期,但人们开始认识到杭州湾地区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正式提出将这一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
第二阶段,学者在考古中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1972—1973年,在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的草鞋山发现了一处墓葬,同时出土了琮类玉器以及陶器。从1973年开始,学界开始认识到,一些传世的玉琮、玉璧以往被认为是汉代的或者西周的,实际上它们应当是属于良渚时期的。
1982—1984年上海福泉山遗址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福泉山遗址发掘,让一线的考古人员意识到,在环太湖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区域里,零零星星散落着很多类似福泉山的“小土包”,很可能都是良渚文化的墓地。随后许多重要的良渚文化墓地被陆续发掘。
第三阶段,良渚古城被发现。古城的发现证实了四千多年前,在太湖地区、杭州湾一侧,存在一个比较进步的、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古城以至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