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土话”、“老话”,吸引着参与濒危语言系列报道的记者们遍查资料,请教专家,更辗转数千里,从首都北京来到位于大西北的小村子。
关键词:濒危语言;西风残照;行动;蒙古;语言
作者简介: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土话”、“老话”,吸引着参与濒危语言系列报道的记者们遍查资料,请教专家,更辗转数千里,从首都北京来到位于大西北的小村子。离开尖扎县康家时,一抹残阳正洒在天际。此情此景使记者想到《忆秦娥》中的名句:“咸阳古道音尘绝”。如将“音尘绝”从“音讯皆无”的本意引申开来,形容蒙古语族中多种濒危语言所处的困境或可能面临的消亡,真令人感慨不已。对个体而言,“不能用母语来诉说”,是何等的痛苦与无奈;对一个群体、民族来说,又是怎样的损失?!
这些濒危程度不一的语言,往往有千百年的生命史,承载着来自漫长岁月的信息和记忆,均为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然而,它们并不乐观的现状和未来,使人产生难以挥去的惆怅与焦急。这种“心忧”,不仅为了这些语言本身和它们的使用者,更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和未来。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只有多元才会精彩;唯有保护文化多样性,才能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乃至危机提供多样资源。
一些蒙古语族语言走向濒危,对我们不啻于声声警钟。也许如下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在现代化洪流滚滚向前的同时,能否为属于乡土的知识、文化与价值保留一席之地?它们的今天,可能就是某些语言的明天。因而,摸索出一条正确的拯救之路,将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某些语言灭绝之后将面对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改变其濒危状况的实践研究才显得迫切、紧要。我们看到,对于某些蒙古语族语言,有关政府部门、学者、教育者和普通民众等已逐渐达成共识,并构筑起交流、合作的平台,迈出了“扶危救困”的关键步伐。这项工作,艰巨又不可或缺。正是有了共同行动,才使一些濒危语言不再“西风残照”,才会推迟或避免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