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木版年画不仅是中国过年、民俗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变迁的“密码”。对民俗学家而言,木版年画有着怎样的魅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传达人们最朴素精神追求
在中国北方农村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谜语:“靠墙走,靠墙站;光穿衣裳不吃饭。”早年孩子们几乎都能立刻叫出答案“年画儿”。这个谜语同样从儿时就留在了乌丙安的记忆里,“我小时候最爱逛的就是年画市场,常常抢在大人前头,一边回头催促着大人赶紧买,唯恐买不到新出的年画。后来我更是把一年的零花钱都攒着买喜欢的年画。”
为何人们对年画的喜爱长盛不衰?“农耕文明时代不像今天,那时候广大农民每年更新的知识和传统教育很多都是从年画中获得的。”乌丙安告诉记者。作为精神产品,木版年画所能满足老百姓最大的需求就是民间信仰。
年画里的神像很多,“老百姓对这些神都怀有敬畏之心”。乌丙安说,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对生产、生活都有一种朴素的信仰,木版年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此外,木版年画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老人根据年画给我们讲二十四孝、岳飞精忠报国、杨六郎挂帅、武松打虎的故事。”乌丙安回忆说,传统年画中有关道德情操、人性高尚的故事,蕴含了积极向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