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正值寒冬,在淅淅沥沥的冬雨中,记者来到坐落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一推开门,记者就看到置物架旁整齐摆放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张张色彩鲜明、线条优美的画卷,让记者提前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佳节的喜庆气氛。在这里,这朵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继续展示着它的“传奇”。
蕴含吴地民俗文化内涵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较早,但由于我国民俗习惯,每到新春要换一幅年画,加上过去文献资料缺乏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叙述,故其创始年代已无从考证。仅据传世实物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至明末清初达到鼎盛。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代表作品有《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姑苏万年桥》、《一团和气》等,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百多年来,人们用桃花坞木版年画装饰生活环境,增添节日气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等,还有戏文故事和民间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吴地文化民俗内涵。
记者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展厅中不仅看到了《龙凤呈祥》、《大门神秦叔宝、尉迟恭》、《招财进宝》、《百寿图》等年画,还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丰收图》、《水乡风光》等年画,画卷构图丰满,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其中,《百寿图》可谓桃花坞木版年画早期佳作。记者在图中看到一位南极老人怀抱一柄如意,手扶白鹿坐于磐石上,下有吕洞宾、韩湘子等“八仙”人物在拱手称庆,除蕴含寿星得八仙祝福、可获无疆之寿的祥瑞外,图中的松柏寿石、仙禽蟠桃、祥云瑞霭等景物,在传统民俗文化里均有祝寿的含义。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房志达看来,桃花坞木版年画不仅仅是他操持了一生的手工技艺,更是一幅幅展示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社会风尚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