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诗歌创作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佳句名作。那些被世人传诵了千年的诗歌,很多都是诗人在艰辛的流寓生活中写成的。有人说,如果没有唐代诗人的流寓经历,或许唐代诗歌的内涵会贫乏许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伟华表示,“流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流寓文学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流寓”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现象,古今中外皆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寓文人和流寓文学具有何种地位?
戴伟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寓文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流寓文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类型。首先,我们必须对“流寓”这一文学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它主要体现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在空间上的位移,这种改变可能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流寓”可以包含“贬谪”一类的概念,反之则不行。贬谪对文学的影响,学术界有较多的探讨,基本已成定论。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每一时期都有流寓文人和流寓文学的产生,它有一定的延续性,其创作队伍庞大、作品数量众多;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与同时期因其他因素催生的文学作品相比,流寓文学无疑更加独具一格,作家在运动中的生存体验千差万别,形诸文学必然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就单个作家而言,以屈原为例,如果没有流寓的经历,可能不会产生《离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会那么高;以一个群体言之,以中唐作家群为例,若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没有流寓的经历,或许无法造就中唐文学的辉煌。因此,可以说,流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文学一向富于表现的特质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在于其广,一在于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