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协同创新”传承南音《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协同创新成为泉州南音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如泉州师范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分别成立了“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王珊:南音作为海内外闽南人共同抚育的文化艺术样式,其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以及文化影响力将服务国家文化、经济战略发展需求,而通过协同创新推进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是信息化时代、资源整合时期的必然选择,相关协同创新中心应重点探究如何实现南音更符合时代需求。各协同创新中心要通过校校、校政、校行及著名南音艺术家、学者的大力协同,汇聚优秀的南音文化科研与创作人才,组建队伍,构建国际一流的具备综合研究能力的南音文化协同创新团队,扎实构筑泉州南音学等学科基地与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明确学科研究方向。
关键词:泉州南音;传承;协同创新;南音文化;王珊;创新中心;泉州师范学院;学科;艺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泉州南音应如何结合自身的艺术特点、历史沉淀及区域文化生态制定科学可行的传承与发展方案,是南音学者以及政府文化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南音的保护及传承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福建省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调创新中心主任王珊。
多层次传播让南音充满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泉州南音的传承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
王珊:总体来看,泉州南音传承发展态势基本健康。我们担负着去除其中不合规律的传承方式和改变思维定势的长期任务。其中,对泉州南音这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活化石”进行原汁原味的保存还是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一直是困扰后人并存在明显分歧的重大理论课题。多渠道、多层次的民间传播途径为泉州南音的传承提供了时代活力。将泉州南音教学引入现代教育序列,并聘请民间资深传承人讲授主干课程,则是近年来值得肯定的传承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到的“与时俱进的改革”中有什么代表性创新方式?
王珊:目前有一种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将泉州南音和其他艺术种类结合,生产出“新”的“南音”来。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丁宏海先生曾对我说,在新加坡,除了传统南音表演,还成立了南音合唱团,改变南音一人唱到底的方式;利用话剧向年轻人推广南音;钢琴伴奏配合南音,使南音交响化;南音融合梨园戏,开发与妈祖有关的梨园戏目;编辑南音中小学教材……他认为,南音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南音、了解南音,使南音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
其实我国艺术家也曾合作将南音与其他艺术种类相结合。例如2007年台湾“汉唐乐府”艺术团就曾在北京故宫建福宫隆重演出了南音大型乐舞戏《韩熙载夜宴图》(共6幕)。该乐舞戏撷采南音古乐“四时景”、“百鸟归巢”及“起手板”等标题音乐大曲为主题音乐,并按南音吹、拉、弹、打击等乐器的特殊音质与技巧编排舞蹈,力图刻画韩熙载的“夜宴”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