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万方乐奏有于阗”是毛泽东的诗句。不过,在汉唐时期,于阗曾是一个西域强国的国名。而当年于阗与西藏地区的往来,很可能主要途经记者曾经访问过的象雄旧地——阿里。
关键词:中西文化;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佛寺;牛角;西域
作者简介:
“万方乐奏有于阗”是毛泽东的诗句。诗词注释一般都会告诉读者,此处的“于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代称。不过,在汉唐时期,于阗曾是一个西域强国的国名。它的名字,为什么会发展为整个新疆的代表?
昆仑山下,塔里木盆地南缘,“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缘,喀拉喀什河(墨玉河)和玉龙喀什河(白玉河)两条“玉河”流经的地方,就是于阗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穿行于绿洲和沙漠之中,探访一处处历史遗迹,记者仿佛走进了一幅依旧鲜活的历史画卷。
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
于阗,这一古称,今天已经令许多人感到陌生,人们更习惯的是和田、于田。而实际上,后两者都来自于阗。
于阗国,由于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曾在中西文化交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中心地区位于发源于昆仑山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之间,盛时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即今约特干遗址)。于阗的古代居民属塞种,操于阗语(一称于阗塞语)。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于阗等一同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唐代,于阗为“安西四镇”之一,对于维护西域的安全与国家的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11世纪初,于阗灭于喀喇汗国(即黑汗国)。
于阗一名,屡屡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等史书的西域传类文献。《汉书·西域传》中记载颇为详细,“于阗国,国都在西城,东到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有户三千三百,人口一万九千三百,军队二千四百人。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到西域都护府治所三千九百四十里,南与婼羌相接,北与姑墨相接。于阗以西,河水都向西流,注入于西海;于阗以东,河水都向东流,注入到盐泽中,黄河在这里发源。这里多产玉石。西到皮山三百八十里。”
此外,历代西行求法者经过于阗并留下了宝贵文献记载。其中,唐代玄奘西游天竺后,返回长安的途中经过该地。由于于阗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历史、传说等较为丰富,写作向来文简义丰、惜墨如金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于阗(玄奘将于阗的国名译作“瞿萨旦那国”)的记载,不惜篇幅、不吝文字。
玄奘写道,瞿萨旦那国方圆4000多里,境内一半以上的地区是沙碛,耕地面积狭小。土质宜于种植庄稼,出产各种水果,还出产地毯、细毡,人们善于纺织粗绢粗绸,又出产白玉、黑玉。气候温和宜人,但多旋风,刮风时尘土飞扬。居民注重礼义,性格温良谦恭,喜好学习经书典籍,通晓多种技艺。百姓富裕欢快,在籍户民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崇尚音乐,人人喜好歌舞。人们较少穿着毛褐毡裘,更多的是穿丝绸、棉布。他们的举止彬彬有礼,行为作风符合纲纪。语言与各国不同,文字遵从印度,只是稍微改动了文字体势。居民熟悉佛法,境内有佛庙100多座,僧徒5000多人,大多研习大乘法教。
在于阗,玄奘可能朝拜了很多的圣山和古刹,搜集了当地各种神话传说,并一一刻印在自己的脑海,因此在日后的著作中,把于阗写得那般生动而鲜活,令人一叹三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