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具备本土实践基础
公众史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史学走出象牙塔,面向公众需要和社会需求。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早就有以史学服务社会大众的传统,只是由于文化差异,中国学者使用了“通俗史学”、“应用史学”这类词汇,而美国学者则使用“公众史学”这一概念。翻开中国史学史,史学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事例随处可见。
在古代史学发展中,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宋代以后,普及性质的史书兴起,节选、摘录、改编旧史的史钞大量出现。这些史钞删繁就简,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历史演义作品也日渐增多,这类作品附会历史人物和事件,虽有虚构,但故事性强,受众广泛。宋代还出现了说话人“讲史”,即以口头讲说的方式传播历史知识,极大地适应了普通民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此外,在中国古代史学中,虽然有关帝王将相的历史占据主导地位,但描写普通民众的历史并未灭绝,历代史家撰写了大量族谱、家谱、年谱和传记,使家族史、个人史的书写成为传统。这些都是当今中国公众史学建设可资借鉴的丰厚遗产。
自从新史学产生以后,史学界更加注重普及历史知识,通俗历史读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家提出“应用史学”这一概念,史学以更为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为广大读者服务,迄今已有面向公众的多重史学实践。可以说,中国公众史学不仅拥有自身的学术渊源和史学遗产,而且还具备本土实践基础。
史学界曾经详尽地梳理过美国公众史学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模式,却很少有人认真总结中国公众史学的丰富遗产。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同样具有公众史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