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清末以降,在“西学东渐”之风的浸染下,中国史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以西方理论为基本框架的近现代学科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论色彩则在“西学”映衬下变得日益黯淡。事实上,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就持续地展开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问题的研究。在当前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中国古代史学难掩其理论价值,不断展现出理论光辉。
贴近中国语境
借鉴西方史学理论,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能够真正通过一手语言谙熟西方语境者,往往只是相对少数的学者。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赖翻译,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翻译语境。它在传递西方语境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既不被西方语境认可也不被中国语境理解的尴尬局面。为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了解和贴近相关学术语境,在中西学术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史学若想贴近中国语境,就不能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学。明末以至近代的译著,由于译者的旧学涵养深厚,吸收并转换的意识与能力较强,翻译语境尚能贴近中国语境。因此,当代人读来也不甚吃力,这与当今一些译作带给读者的生涩感颇为不同。在强调贯通中西学术的当代学者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史学对研究西方史学理论的重要意义。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注意考察西方概念及其中文译名在各自语境中的学术性与对应关系,这使他的研究成果往往既具有西方的学术视野,又能够光大中国的学术传统。
相反,也可以看到一些译介因未能充分顾及中国史学的语境而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引进和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必须立足中国史学传统,真正掌握中国古代史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