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提倡“忠恕”,主要意义在于提升国人人生的境界感,“忠恕”精神的复活,对于消除或是削弱社会中弥漫着的戾气能起到一些作用。同时,伴随着对“忠恕”的阐释、激活,它可以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一面,成为中华崛起的一份助推力。
关键词:孔子;天行健;君子;地势;意志;儒学;思想体系;诸葛亮;解释;人格
作者简介: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忠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论语·里仁》记载: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与孔子尊奉的“道”联系在一起,这已经是很高的定位了。而“一以贯之”更进了一步,明确以“忠恕”为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骨架。在另一篇《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作为终生的行为准则,孔子标举出“恕”为首选,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段重要的论述实为上述“忠恕”说的注脚:“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恕道”。前者是从积极面讲,后者是从消极面讲,合起来乃得全面。
正是由于孔子如此推重,后世儒者也便给予高度重视,出现了大量的相关阐释文字。这些阐释文字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个是概念本身的释义;一个是揭示、讨论与儒学其他概念的关联;一个是评价这一概念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孔子自己没有更为具体、详尽的解释,也由于阐释者各自理论倾向的差异,这些阐释文字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畸轻畸重的出入。但这种出入互相补充,反而更扩充了“忠恕”的理论蕴涵。
先秦至两汉的其他文献中,“忠”主要有二义:其一泛指美德,如“忠,德之正也”(《左传·文公元年》)、“忠者,德之厚也”(《贾子·大政上》)等。其二专指臣下事君之道,如“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荀子·臣道》)、“忠者,臣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等。“恕”的早期释义也较泛,如“恕,仁也。”(《说文》)儒学经典的注疏中,南北朝的皇侃《论语义疏》中开始有了 “忠,谓尽中心也”的明确解释。其后,唐孔颖达疏:“忠者,内尽于心;恕者,外不欺物。恕,忖度其义于人。”宋邢昺疏云:“忠,谓尽中心。恕,谓忖己度物也。”二者的观点基本一致。由于孔疏本自唐之后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所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