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王炜林: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区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第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区,富庶的渭河平原为农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成长起来的半坡文化到庙底沟文化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彩陶是庙底沟文化的标识,独具特征的花瓣纹彩陶,就像一面旗帜,以关中为中心,将上述区域不同文化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并以此为标志,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文明的基本格局。与半坡文化聚落相比,关中庙底沟文化聚落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一多(聚落数量多)、三大(聚落规模大、出现大型房子和集中安置的聚落大墓地)的特征。聚落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聚落形态研究是开展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半坡时期相比,庙底沟文化聚落呈现何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聚落;庙底沟文化;遗址;墓地;居住区;关中;姜寨;房子;王炜林;庙底沟时期
作者简介:
探寻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庙底沟时期注定绕不过去。与半坡时期相比,庙底沟时期的聚落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其社会格局、社会组织形态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
促进不同区域的文化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炜林: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区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第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区,富庶的渭河平原为农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成长起来的半坡文化到庙底沟文化时期发展到了极致。
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北抵河套、西到甘青、南及长江、东临大海这样一个广袤的区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庙底沟文化的影子。彩陶是庙底沟文化的标识,独具特征的花瓣纹彩陶,就像一面旗帜,以关中为中心,将上述区域不同文化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并以此为标志,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文明的基本格局。
与半坡文化聚落相比,关中庙底沟文化聚落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一多(聚落数量多)、三大(聚落规模大、出现大型房子和集中安置的聚落大墓地)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动员能力的提高,同时表明在依然强势的氏族凝聚力下,诸如石器的制造业等成为了家族的集团事业,这一时期家族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显著增强。
最终,血缘关系已不再是构成社群的唯一纽带,而因地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不同亲族集团则成了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新力量,这也许回答了为何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能够看到庙底沟类型彩陶。可以说,这种认同对中国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