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拉祜族主要生活于中国云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的山地,属藏缅语族,拥有丰富的诗歌传统。本文将主要从文类的视角来描述和探讨拉祜族使用古调演述事物起源、族群历史的叙事传统。作为内外知识互动的横向建构在纵向时态中的逐步呈现,“牡帕密帕”一词来自拉祜族语库,然其本意不足以承担拉祜族史诗的全部内容,至少在公共层面,它的使用部分地遮蔽了此叙事传统的本土称法。复合型史诗的指向之维和名称之异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文类方面的问题是:拉祜族“古根”叙事是单一型史诗还是复合型史诗?在对拉祜族“古根”叙事归属问题的探讨中,文类视角是核心,但对该问题的解释却远远溢出了这一知识范围,关涉到语境、文本、叙事模式、世界观等多个方面,这是“古根”叙事的传统使然。
关键词:拉祜族;古根;帕密帕;英雄;史诗;扎努扎;生活;起源;叙事传统;迁徙
作者简介:
拉祜族主要生活于中国云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的山地,属藏缅语族,拥有丰富的诗歌传统。本文将主要从文类的视角来描述和探讨拉祜族使用古调演述事物起源、族群历史的叙事传统。
史诗“牡帕密帕”的名称之异
在普洱的澜沧,提到史诗,“牡帕密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称呼。1979年,首个汉文译本《牡帕密帕》出版,笔者请教该版本的搜集整理者刘辉豪时,大致了解到,该文本糅合了澜沧、临沧多地的演述,但主要出自澜沧的木戛;在决定使用“牡帕密帕”这一名称时,曾有多个字词的取舍。2006年,《牡帕密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别),申报地是澜沧,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居住于该县的老达保寨。
在临沧的南美和双江,“牡帕密帕”并不被拉祜族民众理解为史诗作品,也鲜少关于国家级非遗名称的强调。当地拉祜语中,与“牡帕密帕”相近的词还有“牡地密地”、“牡果密果”,即“造天造地”,不指涉叙事体裁,常互换使用。关于万物万事起源,关于族群历史的叙事,对应于学术范畴的文化表达时,更被提及的是“古根”或“根古”,“牡帕密帕”至多只会指称这类叙事中天地起源的内容。
关于拉祜族史诗的名称之异,呈现的是本土叙事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不同建构。“古根”一名的沿袭,显现着此叙事传统在内部纵向建构路上的可持续性。作为内外知识互动的横向建构在纵向时态中的逐步呈现,“牡帕密帕”一词来自拉祜族语库,然其本意不足以承担拉祜族史诗的全部内容,至少在公共层面,它的使用部分地遮蔽了此叙事传统的本土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