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等雄关险隘,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重要阵地。近期,本报记者前往娘子关、平型关等处实地探访,缅怀先烈的功绩,追寻远去的硝烟。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奉命深入日军侧后,穿行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之间,伺机破击交通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为伏击作战准备了条件。娘子关在抗战中失而复得娘子关雄踞山西省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晋冀两省交界处的绵山之上。但该团并未巩固新夺回的阵地,反而猛追逃敌,以致另一部敌人乘隙从侧翼反攻,再次占领了雪花山,从制高点上炮击娘子关,使娘子关处于敌火力控制下,守军战场形势再次陷入被动。
关键词:日军;娘子关;八路军;平型关;居庸关;守军;战场;七一六团;战役;雪花
作者简介: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长城诸关雄镇北方,发挥了抗击游牧民族南侵、捍卫中原腹地的战略功能。近代以后,长城关塞的军事防御作用有所消减,但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战略屏障的缓冲作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等雄关险隘,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重要阵地。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长城一带上演;无数英勇壮烈的忠魂,在一座座关塞下长眠。近期,本报记者前往娘子关、平型关等处实地探访,缅怀先烈的功绩,追寻远去的硝烟。
居庸关:保卫华北的前沿防线
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两大城市失陷,日军进一步向华北腹地进攻,河北、山西岌岌可危,中国军队为阻敌军南下,组织了南口战役。这是平、津失陷后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居庸关成为此战的主阵地之一。
国民党军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迎战,由于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境地。8月8日,中、日两军展开前哨战。8月13日,日军沿关沟向居庸关攻击前进,中国守军占据山地,利用有利地形坚强阻击,日军难有进展。19日是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日军倾全力进攻居庸关,并突入居庸关南门,后被守军击退。当天,中国军队在各阵地的伤亡总数达1200余人。
23日,由于连日伤亡惨重,中国守军收缩防线,将居庸关作为第一固守点防卫。25日,日军猛攻居庸关,守军奋起还击。战至下午3时许,日军坦克冲进居庸关,守军独力难支。同时,战役指挥所所在地怀来遭到日军另一部攻击,居庸关及长城线上各点守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局。
即便如此,蒋介石仍然要求死守据点,切勿再退。然而此时,守军未能与援军取得联络,始终处在孤军奋战的境地,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最终,在待援无果、退敌无望的情况下,26日下午守军全军突围,27日撤至蔚县、广灵、涞源。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表示,居庸关等处的阵地防御战失败,除了实力悬殊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也令人沉思。这一仗,败在战役准备欠缺、指挥僵化,败在大兵团作战协调能力差,败在单纯依靠正规军和阵地战抵御强敌的片面抗战路线。这样的情形,也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几次大战役均告失败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