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外销瓷占有重要地位,潮州窑即是重要外销瓷之一。
关键词:潮州窑
作者简介:
1922年,军人在潮州城西南郊羊皮岗挖掘战壕时,发现了四尊瓷质释迦牟尼造像,这四尊造像底座刻划有款识,将供养人姓氏、造像的心愿、生产造像的窑址、时间及工匠一一写明。此后70余年里,考古工作人员又先后在附近发现了两尊造像残件。这些器物的发现,成为研究宋代潮州窑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也逐渐揭开了潮州窑的神秘面纱。
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外销瓷占有重要地位,潮州窑即是重要外销瓷之一。学术意义上的潮州窑,是指在潮州地区(包括目前广东省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部分地区等粤东区域)广泛分布,主要为外销生产,并在瓷器的制作工艺、烧造系统、产品特征和外销路线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共性和延续性的窑址及其产品。潮州窑从唐代开始,历代窑火不息,只是窑址的具体地点会随着地理优势与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变迁。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长期致力于“潮州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他看来,潮州的陶瓷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唐以前,以普宁虎头埔陶窑为重点;第二期为唐中期至宋,以梅县水车窑、潮州城郊南北关窑和笔架山窑为代表;第三期为元、明至清中期,以饶平九村窑、大埔高陂窑、惠来东溪窑、揭西宫墩窑为重点;第四期为潮安枫溪窑、饶平九村窑、大埔高陂窑。其中,以笔架山窑和枫溪窑为最重要的节点。
唐代是潮州窑的创烧期。潮州窑在唐代最为有名的窑口是位于梅县的水车窑与潮州的北关窑。学者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外销瓷生产地的自发形成阶段。在宋代,潮州窑的重心是笔架山窑。长约2公里的笔架山麓分布着近百条龙窑,时人因其生产规模巨大而称其为“百窑村”。这也是唐宋时期广东陶瓷贸易最为繁荣的时代。
在明代,潮州地区的主要瓷场转移至枫溪一带。李炳炎认为,枫溪一带有登塘的瓷土,有三利溪的通海水道,加上部分外来移民是瓷器工匠,这些都给枫溪窑的兴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代以来,枫溪窑的瓷商不断改进技术,潮州窑瓷器远销东南亚。
(武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