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汕头,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中的一员,被视为当代潮汕地区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汕头海关;华侨
作者简介:
汕头,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中的一员,被视为当代潮汕地区发展的缩影。
港口引擎城市发展
汕头市海关陈列馆馆长周修东告诉记者,“汕头”名称的由来以及城市发展和汕头海关的设立密切相关。
汕头是三江汇合的出海口,拥有天然的优良港湾,上通境内各县,东出大海可达东南亚各国以及国内沿海各港。汕头在元代是一个渔村,名为“厦岭”,位于今光华埠附近;明朝时,因为今外马路老妈宫一带沙脊的形成,被先后称为“沙汕”与“沙汕坪”;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在现在的外马路中国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后又在此设站收取盐税,被称为“沙汕头”,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十四年(1809),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被称作“沙汕头港”;开埠前,1854年漳州一带的福建商人设立的“漳汀会馆”,是汕头最早的地域性会馆。
汕头海关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时期,当时作为粤海关潮州庵埠总口的一个海关挂号小口,以征收过往民船挂销号费为主。在1908年汕头常关向总税务司的汇报中显示,因1841年香港被英国占领后对汕头商业产生的影响,使汕头港逐步成为对香港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英美法等国已经开始在汕头从事商业活动。1858年,在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中美天津条约》中,增设潮州(后改为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1860年1月1日,潮海关成立。1860年1月29日,在潮海关税务司署发布第一份文件中,措辞严厉地警告了“Hydroosee”号船长史密斯“擅自装载货物,未缴纳任何税费或具报原因而即将离港”的行为。这清晰地表明,作为海关总税务司控制的潮海关已经开始运作并行使职权了。周修东认为,“潮海关是继江海关、粤海新关后第三个实行洋税务司制度的海关,潮海关成立之日,便是汕头开埠之时”。
开埠后,贸易、旅客的增长使得商业逐渐走向繁荣,靠近港口的土地变得稀缺,人们开始通过围垦海滩建造商店和住宅。在一份潮海关税务司的报告中显示,“自从1877年2月以来,已围垦了211.5公顷海滩,大部分已建了商店和盖上居民住宅”。美英法德日等国先后在汕头设立洋行、医院、教会、学校、码头、仓库等。先后开办的英国德记洋行、英国怡和洋行,利用买办和雇员填筑和霸占西、南两面海滩,引起多起争地纠纷。汕头街市逐渐向西南方向拓展,海岸线逐渐向外海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