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4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家机构联合组建的周原考古队,启动对周原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工作。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件件出土文物和一个个被发现的遗存,让学术界仿佛获得了解码西周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钥匙”。与此同时,《诗经》时代先民生活的社会图景,也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
关键词:周原遗址;考古发掘;考古研究;研究基地;考古工作;周原博物馆对面;宝鸡市周;出土文物;考古调查;田野考古
作者简介:
盛夏时节,站在周原遗址的田野上,热浪滚滚。依托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建立的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对面,占地37亩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这里先后发现多处宫殿、宗庙、墓葬、作坊等重要遗址,出土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文物3万余件。”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所长刘万军向记者介绍,刚刚建成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包括科研展示区、遗址保护区和生活服务区三大功能区,是国内首个国际化商周考古研究教学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将成为集文物资料整理、标本安全保管、科研、教学、展览、公众文化普及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为周原遗址保护和未来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平台。
从1943年石璋如先生对周原遗址进行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至今,周原考古已走过近75个年头。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开始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2014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家机构联合组建的周原考古队,启动对周原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工作。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件件出土文物和一个个被发现的遗存,让学术界仿佛获得了解码西周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钥匙”。与此同时,《诗经》时代先民生活的社会图景,也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
周原膴膴 堇荼如饴 生态环境优越
《诗经》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意是说,周原是一块肥美的地方,生长在这里的野菜都如饴般甜美。一系列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时期,周原生机盎然,锦绣丰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这里地势大体平衍,巍巍岐山,漠漠平原,山原衔接,交相辉映。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河泉泽薮,呈现一幅宏伟又壮观的天然图画。
广义的周原涵盖整个关中西部,包括今宝鸡市区和岐山、扶风、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区。《诗经》记载周原有众多水泉泽薮。已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先生曾说:“当时渭河、沣河、潏河都可行船。”《诗经·大雅·大明》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文王亲自到渭河之滨,聚集船只做浮桥。当时不仅渭河水量大,而且在其南北还分布着大大小小一二级支流,以渭河为中心,形成一个不对称的羽状网水系。站在周原,远眺渭河蜿蜒如带,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诗经·秦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周原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周人提供了宜居宜农的生存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保证了植物的生存。”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说,《诗经》载:“其菑其翳”,“其灌其栵”,“其柽其椐”,“其檿其柘”,“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当周人到岐山脚下时,山坡上郁郁葱葱。《诗经·秦风·终南》载:“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有条有梅”,“有纪有棠”。可见当时的树木种类之多,是一个森林草原地区。
史念海先生曾在论文《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里对周原自然环境做过专门论述。他写道:当时的周原由于侵蚀尚未显著,原面完整而少有破碎,河谷较浅,水源丰富,气候温和,植被茂盛,是一个适于农业经营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