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全球视野来看,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属于陆权与海权两大地缘政治权力中心的交汇点。从海洋角度来看,台湾处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枢地位,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战略要冲。
关键词:台湾;海洋;政策;演变;视角
作者简介:
从全球视野来看,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属于陆权与海权两大地缘政治权力中心的交汇点。从海洋角度来看,台湾处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枢地位,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战略要冲。
台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代政权遇到的强劲对手大多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备边重心集中于内陆,缺少海疆防卫意识,故对台湾未给予足够重视。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继而郑氏集团据台与清廷抗争,台湾遂引起关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收复台湾后,围绕如何处置台湾这一问题,清廷发生激烈争论。不少大臣基于“陆疆积极进取,海疆保守防御”的传统观念,主张放弃台湾,将岛民全部内迁,退守澎湖。在他们看来:其一,台湾系“一块荒壤”、“无用之地”,“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其二,台湾与大陆相隔海洋,防守不易,一旦受到外敌入侵,便难以救援,甚至丧师失地,有损国威;其三,派兵驻守台湾,每年要耗费大量钱粮。
闽浙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等人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他们敏锐地认识到,台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虽孤悬海外,但“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数省之藩篱”;“弃之必酿成后患,留之诚永固边隅”。退而言之,即便以守卫澎湖为重点,也不能放弃台湾,否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
康熙皇帝明确表示不赞同放弃台湾,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但是,他未能从控制海疆和加强海防的角度考虑台湾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认为施琅等人的观点有些言过其实。在康熙看来,台湾孤悬海上,若处置不当,极易成为外部势力和“奸宄之徒”集聚作乱的据点,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放弃台湾显然不行,而保留台湾的出发点在于防患未然,避免“为外国所据”,消除“奸宄之徒窜匿其中”的隐患。虽然乾隆皇帝曾强调台湾“实为数省藩篱,最为紧要”,然其关注的仅是“海盗”利用台湾骚扰大陆沿海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清廷长期对台湾采取防范与抑制并举、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