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拥抱大自然,对博物感兴趣,进而可以多渠道接触到各方面的博物知识,渐渐地就会对其中的某领域萌生兴趣,进而可能成为爱好者。
关键词:博物;博物君;海错图;科普读物;科普
作者简介:
张辰亮,一名“80后”北京小伙,《博物》杂志的编辑和官方微博的运营者。网友见到不认识的奇怪物种往往会拍下来,甚至是画下来在线问张辰亮是啥。他不仅可以给出正确答案,口吻时而“高冷”时而诙谐,以此“圈粉”众多。张辰亮记得自己刚接手微博的时候粉丝数量是2万,如今已达608万,网友也给了张辰亮一个响亮的名字——“博物君”。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一位名叫聂璜的人绘制一本叫做《海错图》的图鉴。用张辰亮的话说,这位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前辈”是真的“博物君”,他对沿海的生物非常感兴趣,从天津到福建的海岸线都成了他的目标,他遍寻渔民和当地人,收集300余种生活在海边的生物信息,通过寻访见闻,最终绘制成《海错图》。
遗憾的是,聂璜绘制完成《海错图》后,这部作品和他本人便销声匿迹。直到清雍正年间,《海错图》才被太监苏培盛传到宫中,后成为乾隆帝的心爱之宝,留在了宫中。300多年过去了,两位“博物君”虽无缘相见,却缘起《海错图》……
被“清奇”画风吸引
张辰亮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去故宫游玩,恰好遇到故宫书画馆做展览,身为一名生物爱好者,张辰亮被一组清宫旧藏的画谱吸引了,其中不乏《鸟谱》《鹁鸽谱》这样的工笔巨作。他不经意发现,名为《兽谱》的藏品中竟然绘的是一头通体黢黑的母猪,觉得很有意思,正在思考皇家画谱居然有如此普通的物种,《海错图》映入眼帘。按照张辰亮的话来说,这组图画风实在太“清奇”,与其他那几组画风完全不同,有些接近漫画,甚至还有几分卡通的样子,可以用“可爱”来形容。
那次观展,张辰亮印象深刻,回家就开始查“海错”的意思。通过翻阅资料他发现,“错”是指种类繁多错杂,“海错”便是指海洋中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错图》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图谱。
中学毕业后,张辰亮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专业学习,在研究生阶段,他的方向是昆虫分类学,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一种叫做“臭屁虫”的昆虫研究,不过很快他发现,科研并不适合自己,也不希望把本来的爱好变成枯燥的事情,于是他放弃昆虫研究而加入《博物》杂志,成为一名编辑的同时,致力于做一名科普工作者。
2014年,《清宫海错图》一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张辰亮异常兴奋,火速购买,打开书的那一刻仿佛被拉回了中学时代,曾经那些画风“清奇”、隔着玻璃展柜观展的画面重新显现,短暂的兴奋过后,张辰亮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