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书是目前不多见的饶宗颐传记之一。
关键词:饶宗颐;饶宗;通儒;中国;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
更试为君唱,云山韶濩音。芳洲搴杜若,幽涧浴胎禽。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
1956年,饶宗颐先生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面对莘莘学子,他写下这首诗。
“云山韶濩音”出自元好问的《欸乃曲》,原句为“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意为雅声。“芳洲”“杜若”出自屈原《九歌》,“胎禽”是鹤的别称,均象征高洁,“伯牙琴”则喻知音。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饶宗颐最喜欢的一句。“不磨”犹不朽,“中流”指不被巨潮裹挟,始终独立于水中间。
写这首诗时,饶宗颐先生仅40岁。
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逝世,享年101岁。大师已去,带走人间最后的“通儒”传说。
他是真正的通儒
介绍饶宗颐先生是件很难的事,因他“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饶宗颐先生在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韵学等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甲骨五堂”。在学术研究上,饶宗颐开创了50项第一,包括:
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第一人;
治楚帛书第一人;
撰写宋金元琴史第一人;
首次提出“楚文化”;
首次研究敦煌白画;
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
曾有学者赞叹说: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学术之外,饶宗颐先生在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皆有非凡造诣。张大千曾说:“他(指饶宗颐)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饶宗颐先生曾说:“我上过一年中学,后来就不上了,因为学不到东西。”
虽无学历,饶宗颐先生却30岁便当上大学教授,45岁获得儒莲奖(被称为“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他的一切成就,均出于家学与自修。
在饶宗颐先生身上,体现出学艺兼修的“通儒”境界。
七八岁时写出《后封神榜》
1917年9月8日,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州,此地人文鼎盛,自宋代便有“海滨邹鲁”美誉。饶宗颐出生时,“家族正如日中天。他的高祖父有四个儿子,每人都开有钱庄,自己发行钱票,有钱就可以买书”。
饶宗颐的父亲饶宝璇(初字纯钩,后改为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自建“天啸楼”,藏书十万卷,与“左联五烈士”之一冯铿的哥哥(冯瘦菊)、姐姐(冯素秋)往来甚殷。
饶宗颐的母亲蔡夫人亦出身名门,其父蔡子渊是清代进士。
少年时代的饶宗颐无小朋友一起玩耍,有自己的独立世界,即“不管外面的世界、人家的事情,只做自己的事,而且全神贯注地做好”,
饶宗颐曾说:“我六七岁时,image(想象)特别多,非常活跃。最喜欢读武侠神怪书籍,尤其是《封神榜》。怪力乱神四个字中,最引我入胜的就是一个‘神’字。七八岁时,我差不多写了一部小说,叫《后封神榜》。”
从写小说开始,影响了饶宗颐一生,他曾说:治一切学问,文学是根本。因为文学主情,可以养气,在学问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就看你的气、力如何了。
上中学时,教古文的王弘愿老师要饶宗颐从韩愈的文章入手。父亲喜欢欧阳修,对王老师的观点不以为然,饶宗颐却“信服王老师的这一套”。上世纪90年代,饶宗颐仍提起此事,说:“现在我还是要谈作文应从韩文入手,先立其大,先养足一腔子气。”
顾颉刚助力走上学问道路
饶宗颐16岁时,42岁的父亲英年早逝。饶宗颐接手父亲生前全力编纂的《潮州艺文志》,不久完成。此后又编成《金山志》《广济桥志》等,引起著名词学家詹安泰教授注意,遂邀年仅19岁的饶宗颐到韩山师范学校,代授国文课。这一年,饶宗颐加入禹贡学会。
禹贡学会是顾颉刚与弟子谭其骧发起的学术团体,专注于历史地理。
一年前,饶宗颐已在禹贡学会内部刊物《禹贡》上发表了《广东潮州旧志考》,这是他第一篇学术论文,得到史学界当时的“无冕之王”顾颉刚重视。
饶宗颐曾说:“我最早的知己——顾颉刚先生,他非常了不起,不拘一格,任人唯才。我是他第一个提拔的人,他在《禹贡》看到我发表的文章,不知道我多大,其实我当时18岁。”
在顾颉刚助力下,饶宗颐被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聘为纂修,月薪120元。
当时广东通志馆藏方志千余种,居全国第二位,饶宗颐说:“那时候,我深受顾先生的影响,发奋潜心,研究古史上的地理问题。曾经把古书所有与地名有关的记载抄录若干册。”